影像之間 看饒宗頤百歲藝術人生
今年喜值天一閣博物館名譽館長饒宗頤教授百歲華誕,又適逢天一閣建閣450周年,由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之友、饒學研究基金、天一閣博物館共同主辦,饒宗頤學術館承辦的「蓮蓮吉慶-饒宗頤教授百歲藝術展」日前在天一閣書畫館開幕。此次藝術大展分為「蓮蓮吉慶-饒宗頤教授百歲書畫藝術展」和「其心如蓮-饒宗頤教授百歲掠影」兩個專題展覽。書畫展以「荷花」為主題,共彙集饒宗頤教授晚年創作的荷花繪畫、書法作品近40件套,展示其在書畫領域的藝術成就;「其心如蓮-饒宗頤教授百歲掠影」則通過其照片、影像來展示饒教授百歲藝術人生。■文:茅建興、烏瑩君
饒宗頤教授,1917年生於廣東省潮安,是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天一閣博物館名譽館長,同時還兼任多所著名大學的榮譽教授、客座教授。其治學之道博大精深,文、史、哲、藝融會貫通,又精通多國語言,出版著作逾百部,論文一千多篇,是享譽海內外的學界泰斗和書畫大師。2014年榮獲「全球華人國學終身成就獎」,成為國際公認的一代宗師。
觀「饒荷」精神 盡顯自我風格
荷花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在饒宗頤先生的繪畫世界中,得到了盡情的表現。他用不斷變換的藝術語言和形式強烈追求自我風格的展現,無論是氣勢雄偉的潑墨巨畫,或是意境清幽的小品荷樣,所表達的荷花精神,都與他學問中的敦煌學、佛學、禪學有着重要的關聯。饒宗頤的荷花素有「饒荷」之譽,「饒荷」由何而來?據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副館長鄧偉雄先生介紹,饒宗頤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繪寫花卉,以荷花為主,早期筆法接近石濤。80年代初,饒公在天津博物館得見八大山人的《河上花卷》,感慨說「有一種驚心動魄的感覺」,自此他開始在荷花的氣勢上着力。
饒宗頤曾說過,他喜歡繪寫荷花有一定的原因。他的父親為他取名「宗頤」,是要他宗法宋代理學大師周敦頤的君子風範,成一代大儒。周敦頤一生喜愛荷花,有《愛蓮說》這一傳世名篇。饒公自幼又熟讀佛經,深契禪機,蓮花為佛家之聖花,故而對蓮花之真諦了然於胸。他正是用作品向觀眾顯示其謙遜儒雅的君子風範和「學藝雙攜」的主張,以及不斷向前、長流不息的創作力。
此次《蓮蓮吉慶-饒宗頤教授百歲書畫藝術展》作品形式多樣,有紙本水墨,也有金卡重彩;有絹本紈扇,也有紙本手卷。無論是潑墨巨畫,或是小品荷樣,皆傾盡畫蓮之技法,筆法、色彩、構圖千變萬化。大作氣勢雄偉,有心曠神怡之感;小品意境清幽,天然去雕飾。饒公追求荷花的新表現形式,有無入而不自得之慨。如用金或銀墨來勾寫,再填以紅色;或用敦煌壁畫白描筆法勾勒荷花;甚至以茅龍筆作荷花......他參透歷代畫荷大家如徐青藤、八大山人之法,又融合書法的技法,用篆書筆法畫荷花之莖,用草書之意畫荷花之葉,使畫面和諧統一,虛實相生。正如胡寅在《酒邊詞序》中評東坡居士之詞「新天下之耳目」,饒先生的荷花亦可說是做到這一點。
此次展覽還得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廣州市饒宗頤學術藝術館和聯合出版集團(香港)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展覽將持續至10月30日。展覽期間,有多場線上、線下的互動體驗活動供廣大書畫愛好者參與。只要您蒞臨展廳,即可通過展廳中的微信二維碼「掃一掃」,參與遊戲「步步生蓮」--拼圖大戰。此外,另有兩場「荷」顏悅色--畫瓷體驗活動,參與者不僅能一起領略饒公「集諸家之法於一體,開一代畫蓮之風」的繪畫技法,更可以在潔白的瓷器上親手繪製一束「芙蓉出水」。
受聘名譽館長 與寧波不解情緣
饒宗頤教授和寧波有着不解的情緣。早在1984年春天,饒教授與友人梁耀明、程十發等遊歷浙東十餘日。他在參觀天一閣時即興題詩《登天一閣》:「失喜觀書到羽陵,榜題體勢尚龍騰。芸香千仞鳳凰下,松徑萬方賓客登。山水有靈開卷軸,雲煙過眼類風燈。剡藤栗尾敢題句,繭足山中久服膺。」表達了自己見到天一閣後「失喜觀書」的心情,另外還有兩首《喜見山谷狂草竹枝長卷真跡·歎觀止矣》和《題嘉興吳孟暉編〈淮海長短句〉》也是當時所見所寫,現在這三首詩都被收錄在其著作《江南春集》一書中。
2012年12月,天一閣與饒宗頤教授再續前緣,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與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簽約建立學術交流與合作關係。同為寓私於公的藏書樓,雙方在陳列展示、學術交流、學者互訪、出版物交流、共同舉辦學術研討會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礎。2013年6月,「書情畫韻-饒宗頤藝術展」在天一閣博物館舉行,受到兩地學界和寧波市民的熱烈好評。作為「回訪」,同年10月,「根深葉茂-天一閣館藏珍品展」在香港饒宗頤文化館舉行,是兩地又一次深入的國學交流。在展覽開幕典禮上,98歲蜚聲中外的學界泰斗和書畫大家饒宗頤先生受聘成為天一閣博物館名譽館長。接受聘書時,饒先生的發言感動了在場所有的來賓:「這是一次特別的文化交流活動,多謝對我的提攜,我非常慚愧接受這一職務,對我這個渺小的人是莫大的榮幸。」不僅如此,饒先生還專門書寫了「書藏古今,港通天下」贈送給寧波市政府。此次饒宗頤學術館攜饒教授近年來的書畫代表作品在天一閣博物館展出,是兩館第三次深入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