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2016
六月一日

最新出版《饒宗頤教授筆記系列》第一種

SKMBT_C364e16082514520_0001S.jpg

〈大師的側面〉吳懷德 

1958年筆者就讀喇沙書院大學預科班,中國文學科(高級)葉穎林老師第一堂的開場白是:「各位同學,我期望你們成功入讀香港大學文學院中文系,那裏有碩學大師如饒宗頤,羅香林等栽培你們,你們一定會好像劉姥姥進入大觀園。」葉老師說的「各位同學」,其實只有四名,其他同學多讀數理科。後來筆者與同學王忠義1959年獲入讀港大中文系。大學第一年有約五十人修讀中國文學,第二、第三年約有二十人,1962年畢業,為當年以前歷屆最多。現在香港大學鄧志昂樓懸掛的木牌匾刻有畢業同學姓名。

筆者讀中文系第二和三年(1960-1962)都有饒公課程,包括「詩經」、「楚辭學」、「漢魏六朝文學」、「文字學.說文解字」、「目錄學」、「文學批評.文心雕龍」等,每星期兩堂,每堂一小時。饒公學問博大精深,學生如非做好預備工夫和細心聆聽是不容易跟上,猶記得上「漢魏六朝文學」堂,饒公興起時會點名由同學按注釋解讀兩三段六朝文,同學每視為畏途,但在關鍵時刻,饒公會及時出手援助。饒公授課有個人風采和魅力,旁徵博引,並無講稿,例不派發講義,講授時不徐不疾,有時快速書寫引文、典故、書名、人名於黑板,上課完畢,黑板已多次寫滿饒公的秀勁書法。聆聽饒公授課是一種福氣,欣賞他的粉筆書法又是一份陶醉。筆者當年多坐前排,課餘總不忍抹擦掉饒公的粉筆字。筆者兩年中從不敢缺課,務必盡力將饒公授課內容作詳細筆記草稿,晚上燈下再抄錄謄正稿,亦不會拖延至翌日,畢業後從事圖書館工作時將整套筆記精裝保存。

當我們18歲正苦讀《中國文選》上下冊以應付港大入學考試時,饒公這年紀已受聘於中山大學廣東通志館專任纂修,成為禹貢學會最年輕成員,並着手編纂《潮州志》。李直方同學現仍津津樂道54年前(1961年春)目睹饒公在長洲勺瀛樓窮五日完成「和阮籍詠懷詩八十二首」,後輯成《長洲集》出版,詩的境界極高,已有公論。饒公學藝融通,涵蓋中國文化各領域,包括考古學、楚辭學、甲骨文學、古文字學、方志學、敦煌學、詩、詞、賦、書法、繪畫等,退休後多次親自籌款策劃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並擔任大會主席,從《二十世紀饒宗頤學術文集》(20冊)和《饒宗頤教授藝術創作匯集》(12冊)可窺視饒公學術成果,研究饒公學問稱「饒學」,他繪製富禪味的蓮花稱「饒蓮」,還有一點,饒公各類論文與著作,三份一是退休前著作,三份二是退休後著述。他長期以遠大眼光和寬闊視野從事學術研究,可見他用功之「勤」、「勁」、「韌」和「精」。當有識者以饒公的學術成就比美宋代蘇東坡、近代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等,筆者相信更多人同意他是推動文化的先驅者,在智力的閞發、發展和培養作出龐大貢獻。

SKMBT_C364e16082514530_0002S.jpg

饒公重視學生學養,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學生偶有所得,他必讚揚鼓勵。筆者曾問他何以常常讚賞學生,他笑說:「我的學生好,即是我好。」凡學生有著作出版而求饒公題簽,他必欣然應允,獲益者有李直方著《漢魏六朝詩論稿》、黃景添著《白蓮教與明代建國》、鬼才黃霑著《滄海一聲.黃霑文集》。筆者多次參觀饒公跑馬地藏書,發覺大部分經不知多少次翻閱而呈現歲月痕跡。饒公著說:「我不是藏書家,我是經常用『心』閱讀藏書,志在發現新問題和研究如何解決問題。」

SKMBT_C364e16082514530_0001S.jpg

筆者保存饒公授課時做的筆記已逾五十年,蒙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收藏,這並非表現我的筆記寫的好,只是比較齊全。多謝饒宗頤學術館同人安排出版。課堂筆記難免有疏漏,一切統由筆者負責。筆記留下大師的側面和六十年代初期港大中文系饒公講授各科內容。就我個人來說,這份筆記是雪泥鴻爪,滿載當年立雪情。現在憶述,已是五十餘年前叫人神往的往事,但總覺得那時代是一個較容易滿足、放心妥協、樂於包容、出奇的安分而祥和的好日子。

饒公的偉大學術成就不屬於一間大學、一個城市或一個國家,而是屬於整個世界。今年是饒公百歲華誕慶典,在此恭敬遙祝吾師身心康泰,滿有精力,在他堅信中國文藝復興的二十一世紀繼續為人類文明帶來創新的挑戰和啟廸。

《選堂教授香港大學授課筆記七種(1960-1962)》
饒宗頤 述
吳懷德 記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出版
查詢或訂購請聯繫:(852)3917 5598 或 jaotipe@hku.hk

ISBN: 978-988-12978-3-9

SKMBT_C364e16082514530_0004S.jpg

SKMBT_C364e16082514530_0007S.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