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國學與漢學名家論壇 - 陳偉武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很榮幸邀請到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兼古文字研究所所長、中山大學饒宗頤研究院執行院長陳偉武教授,為「第四屆國學與漢學名家論壇」開講。活動詳情如下:
日期:2019年5月3日(星期五)
地點:九龍塘聯福道三十四號香港浸會大學逸夫校園逸夫行政樓7樓饒宗頤國學院
語言:普通話
*兩場講座均為香港浸會大學CCL聯通課程活動
第一場:上午11:00-12:30
嶺南古文字研究的百年脈動——以容庚商承祚饒宗頤曾憲通四位先生為證
提要:
近百年來嶺南地區的古文字研究,名家輩出,代有其人,成果豐碩,影響巨大。從學術史的角度加以梳理研究,實在很有必要。我們要總結前輩的學術成就和治學經驗,闡發前輩的學術思想,繼承優良學術傳統,把握古文字研究的時代脈博,此次講座試以容庚、商承祚、饒宗頤和曾憲通四位先生為代表來解讀百年來嶺南古文字研究的發展和變化。
報名參加第一場
第二場:下午4:00-5:30
「蒙古大夫」辨正——兼論漢語言文字的「習非成是」
提要:
有學者解釋「蒙古大夫」為「醫術低劣的醫生」。本人以為「蒙古大夫」並非出自蒙古族的大夫,當是「矇瞽大夫」,意指庸醫有如盲人。「矇瞽」亦作「瞽矇」,都指昏昧無知。從先秦的「矇瞽」到唐代的「摹姑」再到宋元的「慕古」再到現代的「蒙古」,均是一語之轉。饒宗頤先生曾指出戰國人名「瞀古」是「模糊」一詞的語源,我懷疑「矇瞽」與「模糊」也是語出同源。漢語詞彙中有不少類似「蒙古大夫」一樣「習非成是」的現象,記錄漢語的漢字也同樣存在。根據不同的成因,可將漢語漢字中習非成是現象分為若干類型加以考述,因音同音近而造成者為其大宗,並就習非成是現象的性質作了初步探討,對與此相關的語言規範化問題也有所闡述。
報名參加第二場
講者簡介
陳偉武,廣東澄海人。先後師從潘允中教授和曾憲通教授。1994年獲中山大學博士學位。1999年任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副所長,2000年晉升研究員,2001年任博士生導師,2003年轉聘為中文系教授。兼任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所長、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山大學中心主任、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兼秘書長、中國文字學會常務理事、澳門漢字學會副會長、中山大學饒宗頤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文字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委員、國際潮學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委員、《華學》、《簡帛》、《中國文字學報》和《中國文字(臺北)》等學術刊物編委及《古文字論壇》主編,主持過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戰國文字詁林及數據庫建設」首席專家。主要從事古文字與出土文獻、漢語史等方面的研究,著作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