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17 February

饒老《九龍與宋季史料》觀點獨到

20170217_%E9%A5%92%E8%80%81%E4%B9%9D%E9%

饒老《九龍與宋季史料》觀點獨到 -- 香港史學會總監 鄧家宙博士

關於宋代時期的香港史研究就不得不提饒宗頤教授的《九龍與宋季史料》。該書收集了罕見難得的文獻史料,並就特殊問題提出獨到的觀點,更推動了學者投身研究香港歷史的風氣。

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受國共內戰影響,各地學者教授避居香港,當中包括簡又文、羅香林和饒宗頤三位國學教授。他們定居以後,基於究物窮理的求學精神,認識香港歷史也是自然不過的事。五十年代初,香港先後出土幾項古代古蹟,包括西貢大廟後的南宋石刻和深水埗李鄭屋古墓,引起學術界的普遍關注。

為此,羅香林教授、簡又文教授先後發表多篇關於閩廣地區史事的專文,而簡教授的《宋末二帝南遷輦路考》更就宋帝逃亡的路徑和各種傳説作出細緻研究。文章甫出,本來無意研究華南史地的饒宗頤教授對部分內容即提出異議,尤其對於碙州的所在地提出不同的見解,另撰專文反駁,又廣徵文獻舉證,與簡教授掀起一場學術筆戰,彼此來回論證,編撰文字逾三萬字,結集成《宋皇台紀念集》。

饒教授有感宋帝逃亡史實尚有多處需補充訂正,繼續發掘史料,經幾個月的時間,結集成《九龍與宋季史料》。是書收集了罕見難得的文獻史料,並就特殊問題提出獨到的觀點。在文獻結集方面,饒教授從各地圖書館中搜得元朝版本的史書,由各種古本書鈔中錄出十二項古籍原文,並逐一對比、説明和考訂,且大部分引文都是前人未有參讀的文獻,珍貴程度可想而知;另外,又就古代香港之地方進行考證和質疑:如,“梅蔚”並非大嶼山梅窩,極可能是惠州之某島、又如南宋“古塔”(傳為西貢佛堂門)應為九龍城“古墐”之抄誤、論述碙州非在大嶼山,以及楊侯王廟供奉的不是楊亮節,而是另有其人等等,均是發前人所未發。

SKMBT_C364e17022210480_0001.jpg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從宋代官富鹽場的沿革問題講起,更就當時新近出土的李鄭屋漢墓磚石所刻的“大治歷”提出解釋,指“治歷”應為邊陲地方對《爾雅》的“艾歷”之假借字,應是“長治久安”之祝語,由此推斷墓主應是軍官等。儘管部分內容未有出土文物可資佐證,但經此質疑即擴闊讀者眼界,亦使後世學者能多所關注。

無論如何,本書出版後震撼文化界,誠如簡教授在序文中所説:“深覺其蒐羅之廣博、內容之宏富,分析研核之精微,與立論詮釋之新穎,足令後之研究者坐收參考之便利與啟迪的實益。”尤其豐富本港史地的研究,也推動了學者投身研究香港歷史的風氣。       --- 宋代香港史研究(四)

《大公報》網上原文

更多饒教授的研究,可查看《選堂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