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5 December

[Jao Link] New book

韓山師範學院於2011年成立饒學研究所,為饒學聯匯之成員。本網站會持續介紹各員的最新研究、出版和活動,促進大家的交流互動。

是次介紹由陳偉撰述的《饒宗頤辭賦駢文箋注》,書中注解了饒教授四十二首辭賦駢文,讓大家了解饒教授的創作緣由和內容。

 

《饒宗頤辭賦駢文箋注》饒宗頤著、陳偉注

〈序〉

夫賦者,古詩之流亞,文章之淵藪,於漢稱盛焉。六朝而下,分而爲駢體,變而爲四六,蔚爲文體之大宗。中夏文章,千祀以來,駢散交輝,各臻極則,斯固集部之隋珠,文苑之趙璧,不可偏而廢之也。逮乎“五四”,錢氏玄同諸人,違心誅伐,駢體乃蒙“選學妖孽”之訾。其後大雅寖聲,天下靡然從俗,辭賦駢文,幾成絕響矣。欲以白話盡滅文言,而美其名曰“文學革命”,变本绝根,浩劫踵至,“文革”之禍,其所由來久矣夫!

選堂饒公,當代賦家之巨擘也。錢夢苕曰:“其爲賦十三篇,皆不作鮑照以後語,無論唐人。其餘頌、贊、銘、序、雜文、譯文,皆能以古茂之筆,抒新紀之思。儷體得此,別開生面。容甫如見,得毋瞠目。”公之辭賦駢文四十有三,或運斤斲郢,自鑄新辭;或铸典镕经,意隨筆轉,皆能遊刃而有餘,澜翻而不尽。其所賦者,《蒲甘賦》、《法南獵士谷史前洞窟壁畫頌》之興詠域外史迹;《馬矢賦》、《斗室賦》之鼓吹抗戰;《近東開辟史詩》、《梨俱吠陀無無頌》之迻譯近東古典;《馬王堆帛書〈易經〉贊》、《越王勾踐(鳩淺)劍銘》之考論出土文獻;《〈老子想爾注校箋〉自序》、《〈殷代貞卜人物通考〉序例》之開闢昭代學術,皆縱橫捭闔,開前古未有之境;融貫中西,成一家獨至之文。行空天馬,無往不至;探珠驪龍,變化從心。以傳統典雅華瞻之文體,寫中西學術全新之題材,才子與學人合而爲一,古道與新思契其不二,至矣善矣,蔑以加矣!世之以辭賦駢文爲塚中枯骨久矣,得公之作,乃有重光之歎,不可謂非異數也。錢賓四嘗云:以一人之力,扭轉一時代之偏差,公其有諸。嗟夫!守先待後,非公而爲誰?續絕存亡,其斯之謂歟!

某寢饋公之著述有年矣,手摩心誦,私淑之願日篤。乃因暇日,學爲箋注。捫燭扣盤,笑辨日之眇眇;出崖望若,歎觀海之茫茫。今值公期頤上壽,敢拾芻蕘,以爲芹曝之獻焉爾。

 乙未中秋鄉末學陳偉拜書於彌綸之室

SKMBT_C364e16121317410_0001_W21.jpg

《斗室賦》

何烽燧(1)之連延兮,悼百姓之震愆(2)。紛湖海其洶沸兮,逢否塞而播遷(3)。願輕舉而無因兮,獨迫阨其誰告。(4)從二生以抱道兮(5),胡爲乎蒞此瓊島(6)。非食玉英於瑤圃兮(7),雖信美爲誰嫵(8)。偭魴魚之赬尾兮,惜未邇乎父母。(9)魂迋迋其疇依兮(10),聊偃息於茲土(11)。室小旣不堪容膝兮,非泉明所能適。(12)尋伯通而難接兮,乞廡下而不得。(13)緬伯鸞之逸躅兮(14),志菲菲以升降(15)。招《國殤》於八埏兮(16),寧獨哀夫江南(17)。思夫古之立國兮,羌每制於戎虜(18)。豈北強而南爽兮(19),曾無以喻其故(20)。惟循環之旣極兮,寓淘汰于自然。(21)化氈鄉而爲淳俗兮(22),世或鮮留意焉。繄始屯而終亨兮(23),固凡物之極則(24)。生憂患而死安樂兮(25),亮今古之所共悉(26)。彼越人之教訓兮,卒十載而沼吳。(27)信內荏而弸其外兮,自顛覆而有餘。(28)悟殷鑒之不遠兮(29),將奚爲而不懌(30)。望巨波之滉瀁(31)兮,愇何人與抗跡(32)。淚徂秋而徠春兮(33),吾焉長此而爲客。傷洙泗之敝屣兮(34),從丿乙 蘧以嬉游(35)。纘佚狐之餘緒兮(36),明吾道乎春秋(37)。求魯連於海隅兮(38),幸神明之與休(39)。遶斗室以迴皇(40)兮,結長悲乎萬里。相覽觀於四極兮(41),果惟此容吾可止(42)。懷瑾瑜而履信兮(43),服儒服於終身(44)。覬(45)中興之目睹兮,又何怨夫逋播(46)之民。

亂曰:一枝之上,巢父安兮。(47)自得之場,足般桓(48)兮。獨守仄陋,尚前賢兮。(49)紉彼秋蘭,斯獨全兮。(50)

 

【題解】:

1939年,中山大學遷校於雲南澂江,選堂應聘前往,取道鯊魚湧至香港,擬轉赴滇,途染惡性瘧疾,遂滯留香港,困居一室,至1942年底香港淪陷,始回潮州。《斗室賦》卽寫於此時,從中可感受選堂“貧賤不能移”、窮居抱道之節慨。

【注釋】:

(1)烽燧:古代邊防報警之信號,日放煙爲烽,夜舉火爲燧。後泛指戰亂。元·周昂《晚望》詩:“音書雲去北,烽燧客愁西。”

(2)悼百姓之震愆:《楚辭·九章·哀郢》:“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王逸注:“震,動也;愆,過也。言皇天不純一其施,則萬物夭傷;人君不純一其政,則百姓震動以觸罪也。”

(3)否塞:猶困厄。《亢倉子·政道》:“赦不欲數,赦數則惡者得計,平人生心,而賢良否塞矣。”  播遷:遷徙;流離。《列子·湯問》:“岱輿、員嶠二山,流於北極,沈於大海,仙聖之播遷者巨億計。”

(4)願輕舉而無因兮,獨迫阨其誰告:《楚辭·遠遊》:“悲時俗之迫阨兮,願輕舉而遠遊。”王逸注:“髙翔避世,求道真也。”輕舉:隱遁;避世。  無因:無所憑藉;沒有機緣。《楚辭·遠遊》:“質菲薄而無因兮,焉託乘而上浮?”   迫阨:脅迫;逼迫。

(5)從二生以抱道兮:指“魯二生”。《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叔孫通使徵魯諸生三十餘人。魯有兩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後可興也。吾不忍爲公所爲。公所爲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汙我!’叔孫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後因以“魯二生”指保持儒家節操,不與時俗同流合污之典型。

(6)胡爲乎:爲什麼。  瓊島:指香港。

(7)非食玉英於瑤圃兮:《楚辭·九章·涉江》:“吾與重華遊兮瑤之圃,登昆侖兮食玉英。”玉英:玉之精英。古有食玉英之說,謂能長生。

(8)嫵:媚悅。宋·曾巩《祭張唐公文》:“彼嫵爲朋,我肆而特。”

(9)偭魴魚之赬尾兮,惜未邇乎父母:《詩·周南·汝墳》:“魴魚赬尾,王室如毀。雖則如毀,父母孔邇。”毛傳:“赪,赤也,魚勞則尾赤。”後以指憂勞,勞苦。  邇:近。未邇:卽遠離。

(10)魂迋迋其疇依兮:《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惕寤覺而無見兮,魂迋迋若有亡。”李善注:“迋迋,恐懼之貌。狂往切。《楚辭》曰:‘魂迋迋而南行。’王逸曰:‘迋迋,惶遽貌。’”   疇依:誰依。

(11)偃息:睡臥止息。宋·司馬光《和君倚藤床十二韻》詩:“雖有八尺床,初無偃息痕。”  茲土:此地。

(12)室小旣不堪容膝兮,非泉明所能適:泉明:指陶淵明。唐·李白《送韓侍御之廣德》詩:“暫就東山賒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王琦注:“《野客叢書》:‘《海錄碎事》謂淵明一字泉明,李白詩多用之。不知稱淵明爲泉明者,蓋避唐髙祖諱耳。猶楊淵之稱楊泉,非一字泉明也。’《齊東野語》:‘髙祖諱淵,淵字盡改爲泉。’【zdic.net 漢 典 網】”  容膝:僅能容納雙膝。指容身之地狹小。陶潛《歸去來兮辭》:“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選堂此二句卽指陶淵明之室尚能容膝,今我之室小不能容膝,非淵明所能適應也。

(13)尋伯通而難接兮,乞廡下而不得:用“伯通廡”典。漢梁鴻與其妻孟光至吳,依附富豪皋伯通,居廡下,爲人賃舂。見《後漢書·逸民傳·梁鴻》。

(14)伯鸞:梁鴻,字伯鸞。東漢髙士。  逸躅:逸迹;遺蹤。唐·溫庭筠《鴻臚寺有開元中錫宴堂樓臺池沼雅爲勝絕荒涼遺址僅有存者偶成四十韻》詩:“沈機發雷電,逸躅陵堯湯。”

(15)志菲菲以升降:《後漢書·逸民傳·梁鴻》:“心惙怛兮傷悴,志菲菲兮升降。”李賢注引《爾雅》:“菲菲,髙下不定也。”

(16)《國殤》:屈原《九歌》之一,爲祭祀保衛國土戰死將士之祭歌。  八埏:《漢書·司馬相如傳下》:“上暢九垓,下泝八埏。”顏師古注引孟康曰:“埏,地之八際也。”

(17)寧獨哀夫江南:南朝·梁·庾信亡國被虜至西魏,寫有《哀江南賦》名篇,懷念故國。

(18)每制於戎虜:每每受制於戎虜。

(19)爽:傷敗;敗壞。《老子》:“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王弼注:“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謂之爽。”“南爽”指南方弱小。

(20)曾無以喻其故:從不知道是何緣故。

(21)惟循環之旣極兮,寓淘汰于自然:天道循環至一定極限,便會自然淘汰某些東西。

(22)氈鄉:指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所居之地。因其以氈帳爲居室,故稱。  淳俗:淳樸之風俗。宋·蘇舜欽《串夷》詩:“淳俗易搖無自撓,每聞流議一長吁。”  此句意謂化外侵遊牧民族之野蠻爲文明。

(23)繄始屯而終亨兮:感歎開始困頓而最終定能通達。  繄:歎聲。  屯亨:困頓與通達。南朝·陳·徐陵《爲貞陽侯與太尉王僧辯書》:“而屯亨有數,剝極爲災。”

(24)極則:猶言最髙準則。《景德傳燈錄·智洪大師》:“(僧)問如何是極則處?師曰:‘懊惱三春月,不及九秋光。’”

(25)生憂患而死安樂兮:《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26)亮:確實。漢·王符《潛夫論·慎微》:“亮哉斯言!可無思乎?”  共悉:共知。

(27)彼越人之教訓兮,卒十載而沼吳:春秋時期,吳越兩國交戰,吳王夫差生擒越王勾踐,勾踐爲奴,遂貢美女西施於吳王。返國臥薪嚐膽,用文種“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之策,一舉破吳。《左傳·哀西元年》:“(伍員)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爲沼乎!’”

(28)信內荏而弸其外,自顛覆而有餘:意謂吳王夫差色厲內荏,自取滅亡也不足爲怪。  內荏:內心怯懦。《論語·陽貨》:“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弸:本指弓強勁有力。《說文》:“弸,弓彊貌。” 

(29)殷鑒之不遠:謂殷人子孫應以夏亡爲鑒戒。《詩·大雅·蕩》:“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

(30)不懌:不悅。《史記·五帝本紀》:“(堯)召舜曰:‘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讓於德不懌。”

(31)滉瀁:水深廣貌。《三國志·吳志·薛綜傳》:“加又洪流滉漾,有成山之難,海行無常,風波難免。”

(32)愇:怨。 抗跡:髙尚其志行、心跡。《楚辭·九章·悲回風》:“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

(33)徂秋而徠春:秋往而春來,謂時光流逝。  徂:往。  徠:來。

(34)傷洙泗之敝屣兮:傷儒風之棄敝如棄破鞋。  洙泗:洙水與泗水。古時二水自今山東省泗水縣北合流而下,至曲阜北,又分爲二水,洙水在北,泗水在南。春秋時屬魯國地。孔子在洙泗之間聚徒講學。《禮記·檀弓上》:“吾與女事夫子於洙泗之間。”後因以“洙泗”代稱孔子及儒家。  敝屣:破鞋。《孟子·盡心上》:“舜視棄天下,猶棄敝屣也。”

(35)從丿乙 蘧以嬉遊:《莊子·人間世》:“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戲、丿乙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成云:“丿乙 蘧,三皇以前無文字之君。”

(36)纘佚狐之餘緒兮:繼承古代史學家史佚、董狐未竟之業。  纘:繼承。  佚狐:指史佚、董狐,皆古之良史。綜合《國語·晉語》、《逸周書·世浮解》、《淮南子·道應訓》等典籍記載,史佚先後爲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三代國君當過史官,由於資格老、影響大、威望髙,被當時臣民稱爲“四聖”之一(其他三聖是周公、召公、姜太公)。  董狐,春秋晉國太史,亦稱史狐。《左傳·宣公二年》記載,晉靈公被趙盾族弟趙穿殺死,趙盾返回晉都,繼續執政。董狐以“趙盾弑其君”記錄此事,並“示之於朝”,以示筆伐。趙盾辯解,言靈公爲趙穿所殺,非其罪也。董狐曰:“子爲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

(37)明吾道於春秋:像孔子著《春秋》那樣來彰明吾道。

(38)求魯連於海隅兮:魯仲連,戰國齊人。秦軍圍趙都邯鄲,魯連以利害進說趙魏大臣,勸阻尊秦爲帝曰:“彼(秦昭王)卽肆然稱帝,連有蹈東海而死耳!”齊王欲封賞,連乃逃於海上。見《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39)幸神明之與休:幸而得神明庇護。  休:蔭庇。《周書·靜帝紀》:“藉祖考之休,憑宰輔之力。”

(40)迴皇:回遑。彷徨不定。《後漢書·劉表傳贊》:“回皇塚嬖,身穨業喪。”

(41)相覽觀於四極兮:屈原《離騷》:“覽相觀於四極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

(42)果惟此容吾可止:莫非惟有此地可容我居止。

(43)懷瑾瑜:喻美德賢才。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今世所覩,懷瑾瑜而握蘭桂者,悉恥爲之。”  履信:《易·繫辭》:“子曰:‘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44)服儒服於終身:謂終身奉行儒家之道德規範。  儒服:古代儒者服飾。《禮記·儒行》:“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路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爲弟子。”

(45)覬:(jì)希望得到。

(46)逋播:逃亡。唐·元稹《告畬三陽神文》:“政式不虔,人用不謐,奪富撓豪,軋窮役疾,弱者逋播,悍者憤怫。”

(47)一枝之上,巢父安兮:巢父,傳說爲堯時隱士。漢·王符《潛夫論·交際》:“巢父木棲而自願。”晉·皇甫謐《髙士傳·巢父》:“巢父者,堯時隱人也,山居不營世利,年老以樹爲巢而寢其上,故時人號曰巢父。”一說巢父爲許由之號。

(48)般桓:徘徊,逗留。《文選·傅毅<舞賦>》:“或有宛足鬱怒,般桓不發。”

(49)獨守仄陋,尚前賢兮:獨守此狹窄簡陋,效法前賢。  仄陋:狹窄簡陋。《後漢書·袁閎傳》:“居處仄陋,以耕學爲業。”

(50)紉彼秋蘭,斯獨全兮:如屈原般佩帶香蘭,獨全己德。  屈原《離騷》:“紉秋蘭以爲佩。”謂撚綴秋蘭,佩帶在身。

SKMBT_C364e16121317410_0002_W22%281%29.j